尼泊尔是一个风景如画,热爱和平,但是经济发展极为落后的国家。30%的GDP由其他国家的捐款构成【1】。2017年的时候,尼泊尔人均GDP(非购买力平均)大概在700美元,中国的人均GDP大概在8600美元,美国则有六万。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拼爹游戏,如果你出生在尼泊尔,就算你是天才,比尼泊尔99.9%的人都要富有,但是还不如出生在美国流浪街头一年讨饭挣得钱多。 街边讨饭的人和狗

首都加德满都有且只有一条街上有红绿灯信号,其他道路全部由交警在上下班高峰时间进行手动指挥。 这个可能是世界上最乱的街头电线杆。

尼泊尔的木雕

我们在游览市区景点的时候发现当地的木雕层次、笔触、质地都超越了我以前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的雕塑。可惜没有时间去深入发掘有什么能工巧匠和著名作品。都是宗教和自然为主题。

珠峰名字由来【2】

在旅行途中我们发现珠峰其实有三个名字。

最早出现的官方名称其实是1865年的时候Mount Everest。这个名字是当时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师喬治·埃佛勒斯 (George Everest)而命名的。

中文里的“珠穆朗玛”峰是藏语的音译,1952年的中国政府采取了地理学家王鞠侯,把这个意思为“大地之母”的藏语音译作为了珠峰的汉语名字。

尼泊尔的官方名字其实是萨迦玛塔峰(सगरमाथा:Sagarmāthā),1956年的时候才定下。意思是“天空的额头”。 图中夕阳照亮的左面山为珠峰,右边是洛子峰。

个人觉得中文和尼泊尔语的名字听上去更神圣、更美一点。

尼泊尔山区的教育

说到捐资助学这个事情,我们这一代的人可能很多人都会对逸夫楼有印象。邵逸夫在全国各地捐了很多楼,成了诸多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可是我觉得中国教育能成气候跟国家富强离不开关系。光靠捐钱捐楼想改善尼泊尔山区的教育,那是孤掌难鸣的事。我们在旁波切 (Pangboche 4500m)的时候看到,有个韩国人捐助的小学,操场上面挂着一个孤零零的篮球架,篮球筐已经折断,就倒挂在那。还有一对排球网杆,但是并没有网。

一排五间教室,按学科划分,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尼泊尔语,然后再加一间公共活动的大厅。可是每间教室里面,并没有超过三套像样的桌椅,也不知道学生坐哪。教室的修建非常简陋,房顶上是铁皮,简易的墙板,四壁透风。从最近的村子走上来,花了我们15分钟的时间。没有办法得知老师和学生平时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到这里。学校修在一个山坡上,再往上一点有一个当地的圣人的全身像,倒是很大,可能有四五米高,安坐在一个房子里,四周都是玻璃,神像的眼睛直往下直直盯着学校,也不知是想督促学生们努力学习,还是想把他们顽皮的心灵镇住。

回到南池市场(Namche Bazaar 3400m),住店晚饭之时还碰到了一队跟店老板同在长桌上吃饭的十来个小学女生。她们的伙食非常简单,打开一个大蒸笼里面有蒸好的白面卷,像一个非常大的花卷。每个人就扯了几块,放到自己的盘子里,又盛了一碗加了些面条土豆的汤。然后老板拿来辣椒酱,和一盘酱油,学生们就用手撕着馒头,蘸着辣椒酱和酱油,快活的吃起来了。学生的伙食里面其实没有什么蔬菜,我见老板自己有一小碟腌萝卜,但是并不跟这些学生分享。我当时非常纳闷,想学生跟老板到底什么关系? 吃着吃着,老板看我们两个人对学生非常感兴趣,就问我们会不会乐器?“嗯,YN学过小提琴”。老板眼前一亮,说正好有几把小提琴在这里,不知道你们可不可以帮调一下?跟着小学生们走到了她们平时做作业的地方。

沿着墙边三面摆了长沙发,配着长桌,墙上面唯一的装饰品就是四五把老板收集的冰镐,房间也没有热源,冷风习习。但是学生们并不在意,把小提琴纷纷拿了出来, 欢快的向我们演示了一下他们充满热情但是完全不着调的演奏方式。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把六把琴调成一样的调。

再向老板打听,原来他在办学生宿舍,已经办了7、8年了。运营模式就是从外界接受资助,然后他在当地选一些家比较远,估计需要走一天以上才能到这个村来上课的好学生,然后在自己办的宿舍里,包吃包住包衣服。每一个学生只需要接受2000美金的捐助就够用一年。老板自己也做登山服装的生意,所以时不时也有服装厂商捐助一些衣物过去。这小提琴是一年前几个奥地利人从外面运过去的。奥地利人跟学生们住了一个月,教了他们拉了几首曲子,可是没有教如何调琴。等奥地利游客走了以后,整个村子里面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会拉小提琴的人,所以都走调了。如此一来,捐再多的物资,对于当地的人也是废铁、废木头。要想真正帮助他们,还是得从如何留住老师、或者让老师能远程给他们教育,甚至AI教育下手。要想改变一个村子的命运,远远不是几把小提琴可以做到的。

男女地位

我们在行走的路上,发现山区里当地男女不平等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家男女是分桌吃饭,女人的吃饭在厨房,男人在厅里面。在尼泊尔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是由英文教学。但是在路上碰见干活的人,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教育程度会很大程度上由性别来决定,男生赶牛的都会说英语,但是女生就不一定。

##当地的运输方式:背夫

山区并不通公路,所以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靠某种动物,把货物托在背上拉。主要依赖的对象是牦牛和背夫,因为骡子只能到南池市场(3400m),无法再往高走。一个在南池办旅馆的老板说旅馆里所有的蔬菜、主食都是从加德满都购买的,之后由汽车加骡子队要走一周才能到达。至于当地每周一次的集市,也只有力气的挑夫才会上来卖东西。就算在中国广西山区的农村,集市标准也有每周三次。 当地大多数的背夫的标配是一个篮子,货物绑在篮子上,引出的绳子绑上一条比较宽的布,把主要的重量都放在头顶上。手上拿着一个T形的半人高拐棍。既可以走路的时候帮助稳定,也在临时休息的时候作为撑脚把后面的货物顶住。他们每天吃的非常少,基本只有土豆米饭和辣椒酱,但是背起东西来却比路上的任何一个生物都要强悍。我们看到过一个背着144瓶500毫升可乐的背夫,可能接近有70公斤。 吃的方便面得靠背夫 厕纸得靠背夫 地板墙板得靠背夫 冰箱得靠背夫 洗衣机得靠背夫

当地并没有固定的日用品商店。要买热水壶,都是由挑着担子的小贩,每周一次,挑着担子路过村子和住店的时候兜售,名副其实的旅行售货员 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应该为他们感叹,还是为他们感到幸福。要是没有当地没有旅游业,他们的生活可能更加贫苦,但是因为有了这么多游客,他们却要卖出很多很多力气才能挣到一点钱补贴家用。

牦牛,水牛,黄牛在印度文化里的区别

对牛的崇拜也是随着印度各种宗教的发展而来的,但是具体的来源众说纷纭。其中一个文字解释出现在公元前后三世纪左右著成的【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 当中。大概意思是大地上有饥荒,神化身成的牛来给大家提供牛奶,救活了很多人。由于当时在甘地的宣言当中把对母牛的崇拜当作印度教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印度已经把对母牛的保护写进了宪法。 水牛和牦牛都不在这个受保护的范围之中。水牛是阎罗王(Yamaraja)的坐骑,所以传统上来说并不受到保护。在尼泊尔当地牦牛和水牛肉都是可以买得到的。

如何在山区分辨牦牛和水牛?我发现最容易的办法是看尾巴。牦牛的尾巴比较像马尾,散开不成形,水牛的尾巴是一束的。

牦牛喘气的时候自己会晃。

参考:

【1】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np.html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F%A0%E7%A9%86%E6%9C%97%E7%91%AA%E5%B3%B0